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军人本色

10月29日,昆明理工大学在红土会堂召开年退役士兵返校欢迎大会。校党委副书记李莉,副校长易健宏,纪委书记陶光荣,学校征兵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到会。辅导员代表,全体退役返校士兵,在校学生代表共计余人参加。

大会开始,71名优秀退役士兵分为6批依次入场,他们步伐铿锵、身姿挺拔、声音洪亮,虽然退役返校了,但他们身上仍旧彰显着军人的风采。

与会领导为退役老兵佩戴光荣花并赠送服役纪念品。

李莉代表学校对光荣退役的71名士兵致以崇高敬意和热烈欢迎。她表示,你们胸怀祖国、心系国防、投身军营,是昆明理工大学的骄傲,是新一代昆工学子的楷模。退役返校后,希望你们能发扬传统,再立新功;勤奋学习,自强不息;心系国防,发挥作用。同时,希望在校学生向退役士兵看齐,树立关心国防、热爱国防、献身国防的伟大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易健宏对退役士兵也寄予厚望,真诚希望你们牢记军人荣光,保持军人作风,将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带到学校,从大学生活“暂停键”的状态,按下“重启键”,逐步变为“快进键”,尽快规划好学业生涯,适应校园生活,实现由军人向大学生的身份转变;希望你们能愉快地生活,快乐地学习,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再创辉煌。

“若有战,召必回!”

一日为兵终身为兵

新时代军人本色

让退役老兵代表为我们缓缓道来

……

“武能冲锋陷阵,文能科技兴国”

王玲,年入伍,曾服役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年退役复学,现为生科学院级学生。

年9月,王玲开始了她的军旅生涯。列方块、走直线,部队的一切都条理分明、有棱有角,容不得耍个性、搞特殊。队列、擒敌术、山地战术、自动步枪精度射击、手榴弹投掷……学习课目一项比一项难,一项比一项危险。作为一位士兵,王玲忍受着在泥土中匍匐前进,手肘和膝盖一次又一次磨破;忍受着在站军姿时晒到皮肤蜕皮的艰辛;忍受着野营拉练时被行囊磨破双肩的狼狈;忍受着在催泪弹中行走被熏肿双眼的痛楚。

纪律严明的军营以及难度不断加深的训练,不仅磨炼了王玲的意志,更是让她明白了保家卫国的真正含义,无畏与无私的真谛写在了她的心里。

面对退役还是留下的选择,王玲没有犹豫,她坚定地对班长说:“我想完成我的学业,但请放心,若有战,召必回。”

“我们是打仗的部队,我们是血性的军人”

李学鑫,年入伍,曾作为巡航兵参加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年退役复学。

实弹射击、征战戈壁、沙场受阅是李学鑫军旅生涯的剪影。通过文字实在无法想象如何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作训,可是李学鑫却认为这些是男儿血性的彰显。从一开始进部队的体能不达标、训练成果垫底,到后来接受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检阅,对党和国家深深的热爱驱使李学鑫不断战胜自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巡航兵。

从部队回来的他,更加珍惜美好的青春,更加珍惜学习的时光。刚回到校园,他曾迷茫过、彷徨过,颓废的时候穿穿旧军装,迷茫的时候摸摸军功章。他明白:退役只是一个“战场”的转换,不是梦想的结束,而是梦想的延续。

“铿锵玫瑰渴望荣光”

陈晓翠,年入伍,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年退役复学,现为城市学院土木系级学生。

“我疯狂于迷彩的五彩缤纷,也迷恋于军人的鞠躬尽瘁,更执着于军营的锤炼和忠贞!”年9月,经过层层筛选,陈晓翠成为了一名女兵,她被分配到了野战部队,成为一名电子侦察兵。

服役期间,陈晓翠在辽阔大西北里吃沙尘拌饭,经历沙尘暴来袭时的漫天黑夜,她见过戈壁滩上凌晨5点半的日出,见过那浩瀚的星河里最亮的星星,也曾坐在黄土地里吃着炭火烤熟香甜的红薯,躲在战壕里吃用工兵锹煎的鸡蛋,背着背囊全副武装翻山越岭……

陈晓翠说:“我很庆幸我带走了烙在灵魂里的军魂,我一定能做到退役不褪色。”

“退役退掉的是军衔,不退的是军人本色”

黎明,年入伍,曾服役于陆军某部,荣获“某型单兵火箭集团军比武第二名”“旅嘉奖”“集体三等功”“优秀义务兵”等奖项,现在就读于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从小缺乏锻炼、体能较弱的黎明在初入军营的时候经受的沉重的考验。但他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什么不行就加练什么,别人背着喷火器跑三公里,他跑五公里;操枪训练其他人休息,他仍继续加练,肩膀皮磨烂了,晚上擦擦药、简单处理一下,第二天接着训练;理论功底薄弱,别人10点休息,他学到12点。功夫不负有心人,因为综合成绩突出,黎明后来被连队选送参加集团军专业集训比武,获得集团军第二名的好成绩。这样的成绩在义务兵里少有的,他也得到了旅长的表扬与肯定。

两年的军旅生涯让黎明改变了很多、学会了很多。作为一名大学生士兵,在经历部队磨炼之后,也让他对科技兴军有了更深的体会。

4位代表发言结束,现场参会人员似乎仍沉浸在其中,对他们的军旅故事充满了感慨和敬佩。

对于退役的这71位士兵而言,退役是一段结束,也是一段开始。

老兵们退役了

但依旧带着一身军魂

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青年

是时代的弄潮儿

永远的战士

永远青春永远奋斗

将红色基因永久地传承下去

来源:昆明理工大学

图片:肖又源张木易班发展中心

文字:尧熙雯黄娴袁莉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nmingzx.com/kmjj/8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