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老昆明美食,是如今用钱都买不到记忆
程少为医生 http://m.39.net/disease/a_8231870.html 每到请客吃饭的时候,许多人都会犯难,大家不知作何选择但在当年的老昆明,提到下馆子的时候,大家都会不约而同想起几家。可惜,到今天它们有许多都不复存在,让人直感叹: “老昆明的美味呢?” 护国饭店——四大名菜 年滇菜大师阎炳奎开创的“海棠春”酒楼,该酒楼在民国时期是昆明最高端、最出名的滇味宴席大酒楼。 年海棠春成为云南第一家公共食堂国营饭店。 年更名为护国饭店。 年因城市改造被拆除,老字号的护国饭店淡出了昆明餐饮市场。 当年,护国饭店的排骨汤、红烧肉、青辣子炒剁肉、粉蒸肉是老昆明人津津乐道的四大当家名菜,卖得最好。那时候的护国饭店,熬汤的汤桶直径都有一米五六,蒸肉、蒸烧卖、蒸包子馒头的蒸笼码得比人高。 鼎新饭店——粉蒸肉 鼎新饭店在长春路,早年这是一家私人饭馆“老岳家”。每天打烊后,服务员用碱水把八仙桌擦洗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油垢。其中粉蒸肉久享盛名,只是晚堂才卖。喜爱吃蒸肉的回头客常不约而同地踱进鼎新饭店,味厚肥糯喷香的粉蒸肉,再加二两玫瑰升酒落肚后,一天的劳累也感觉消解了。 鼎新饭店传承了老岳家的祖传,也卖蒸肉,但老辈人说味道还是赶不上老岳家。蒸肉出笼上桌,但见扁平的土碗里中间微凹,聚着一窝油,肉作檀香色,洋芋底淡黄,南瓜底深黄,让人胃口大开。俭省的人家,多半会买两碗蒸肉,外加两碗“底”。当年的蒸肉、蒸骨、蒸羊两角一碗,“底”则只要五分钱。 福顺居——山东烧鸡 老昆明人几乎无人不知“福顺居”的山东烧鸡好吃。山东烧鸡的原创人李子育系山东德州人,抗日战争时期携家带口逃难到昆明,在晓东街附近摆了一个专卖山东烧鸡的小摊,生意十分兴隆。年公私合营后,李子育分到福顺居工作,专门从事卤菜制作。当年,由于“福顺居”是昆明市的甲级直属店,上级特批了粮食和肉类经营,每套饭菜收4元人民币外加4市两粮票,品种有红烧肉、串荤、金勾炒白菜各一小盘,4个花卷或馒头,加一碗汤。当时一般人的月收也就是30多元,每月的伙食费只有9元人民币,4元钱相当于半个月的伙食费,但还是有人来消费解馋。 映江楼——牛肉冷片 老昆明城的盘龙江畔、珠玑街口,原来有家“映江楼”回族馆。“映江楼”诞生于年,楼的样子就像古箭楼,面积不大,也就二层,飞檐斗拱,黑底金字的“映江楼”牌匾悬挂在门头,当时是昆明最有名的清真饭店之一。 每次走过映江楼,总忍不住歪头往里瞧瞧,吃饭的人不多,若有若无飘出的牛肉汤香味馋得我直咽口水。碰上年节或是家里有什么重要的喜事,我才有机会进映江楼。这里一则离家近,二则味道好。映江楼的牛肉冷片酥软不碎,吃到嘴里是“沙”的,醮点芝麻酱,别具滋味;清汤牛肉汤清不腻,牛肉味美。 上海面馆——阳春面 原东风西路上的上海面馆,是年从上海整店迁到昆明的“上海饭店”小吃部,卖的冬菜面、阳春面、大排面、馄饨都是地道的“上海味道”,大受昆明市民和上海移民欢迎。“阳春面”是上海一种特有的面条,虽然有着好听的名字,实际上却只是一碗清水面条加上几个葱花。年代以前,这碗“阳春面”让上海饭店在昆明出尽了风头。 那个年代的人,虽然都渴望着吃大排面和馄饨一类的“荤食”,但几分钱一碗的阳春面价廉物美,是普通人的不二选择。年后,东风西路街道改扩建,上海面馆永远消失了。 北京饭店——牛奶大雪条 老昆明人对北京饭店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它的冷饮。提起北京饭店的“牛奶大雪条”,许多昆明人的脑海中都会想起那种独特的奶香味,大家公认昆明的大雪条就数北京饭店的最好吃。北京饭店应景地开起了冷饮店,一时间成为昆明年轻人消遣约会的好去处。3-5分一支的香蕉冰棒、1-2角一杯的酸梅水、5角一支的牛奶冰棒,成为年轻人聚会约会时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端仕小锅——卤饵丝 端仕小锅卤饵块创制于民国中期,出自玉溪人翟永安所开设的永顺园。当年的“永顺园”有两间铺面,外间兼做厨房,使用的是清一色的红铜小锅,饵块全是官渡大饵块。 如今的端仕小锅,也不是曾经的那个味道了。 春城小吃——肠旺米线 正义路庆云街口新开的“胜利煮品店”也卖肠旺米线等煮品。开业时,由服务员把米线端上桌,打破了昆明吃米线煮品都是自己去端的惯例,赢来掌声一片,一时间食客爆满。 随着昆明旧城改造的推进,“春城小吃”一去不复返。“胜利煮品店”总店被拆,分店也纷纷倒台,只有百年老店“建新园”风采依旧,吸引老昆明人恋恋不忘地排队去吃肠旺米线或焖肉米线。 今天来聊一聊,你记忆中的昆明美食。 -end-来源:图文综合至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广告合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nmingzx.com/kmxw/81930.html
- 上一篇文章: 昆明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闫晓陵一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