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明珠昆明滇池
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滇海。在昆明市西南,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米,面积平方千米,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 滇池的湖光山色评价各异,或许没有桂林等地山清水秀,但是在高原上有如此宽阔的水域也属罕见。站在龙门上,居高临下,滇池尽收眼底,有着“高原明珠”之称。 滇池古称滇南泽,又名昆明湖。关于滇池名称的由来有四种说法。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滇池因“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这是从地理形态上讲。 另一种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者,颠也。”也有的认为是彝语的“甸”,即大坝子之意。第三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证,《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氐羌“叟族”、“僰族”或“填戎”),楚将庄蹻入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先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第四种说法认为:“滇”是壮语的“亭”或“祠”,指祠堂的所在地。 翠湖,原为滇池的一部分,旧名“菜海子”。它是元代疏浚海口之后,滇池水位大为降低,才逐渐与滇池分离开的,但还“藕断丝连”,仍有河道经洪化桥一线与滇池草海相通。 明初向西拓城翠湖才被围入城中。镇守云南的沐英曾在这里屯军,上千匹军马常在湖旁的河中洗浴,所以此河得名“洗马河”。因湖中有地下水源源不断涌出,又称“九龙池”。 明代中叶有人在湖中种荷,荷花盛开时,这里成了游览地。清康熙年间,总督范承勋与巡抚王继文在翠湖建来爽亭,又在岛上建“碧漪亭”(即今湖心亭),自此翠湖成为昆明一景。民国初期翠湖被辟为公园,后来一度被占为军营、机关。20世纪50年代之后,经政府多次整修,翠湖已成为城内的主要公园之一。 西山,滇池旁的西山(由太平山、罗汉山等组成)早在唐代的《蛮书》中就出现了,书中说“在昆池西岸,与拓东城隔水相对”,“山势特秀,池水清澹”。西山的部分山峰唐代叫碧鸡山,元明以来称太华山,因这些山在城西,昆明人习惯统称为西山。 西山还有始建于元代的太华寺和雕凿于清乾隆年间的龙门。明清之后畅游滇池登临西山,已不仅是官员和墨客的风雅,逐渐成了寻常百姓的时尚。今天观山望海有了更佳选择,可从龙门前往小石林乘缆车直下海埂,从缆车上俯视滇池,千重波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海埂,东起盘龙江入湖口,西与西山相对,长约3.5公里,横亘于滇池。它是由盘龙江、东白沙河等河流携带来的大量泥沙与西南风形成的湖流共同作用堆积而形成的:河流与湖流仿佛作对抗“游戏”,一个带着泥沙往西南跑,一个由风推着往东北行,从而堆成这道堤。 大观楼公园,距昆明6公里,面临滇池,与苍翠起伏的太华山峰隔水相望,故又称“近华浦”,是滇中闻名的旅游胜地。大观楼公园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年)。因登楼而视野大开,景致壮观,故名“大观楼”。 郑和公园:距昆明市中心70千米,滇池南端的昆阳镇便是郑和的故里,为纪念郑和,当地人民在昆阳镇的月山上建立了郑和公园。 聂耳墓,在太华寺三清阁之间,有一块背山向海,地势宽敞,苍松翠柏环绕,景色清幽的坡地,这里便是聂耳之墓。聂耳是中国著名的人民音乐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曲者。 聂耳墓圆形,状如云南月琴,墓前7个花坛代表音乐的7个音阶,24级台阶象征他24年的青春年华。墓碑上镌有郭沫若同志所撰墓志铭。年墓地屏风墙间昆明市和日本藤泽市(聂耳溺水之地)人民亲手种植了云南杜鹃花和藤泽市市树——藤树。聂耳墓现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游客反映滇池“只可远观”,近看水质令人失望。对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及早治理,游客们在游览的同时也注意维护景区的环境,让“高原明珠”重新绽放光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nmingzx.com/kmjj/83234.html
- 上一篇文章: 云南最佳旅游线路,云南自由行攻略
- 下一篇文章: 都是硬指标昆明深化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