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微博热点
公立蹒跚学步,走出的一小步,是昆明公办医疗卫生发展跨出的一大步 但当时这里进进出出的,也只有蓝眼睛高个子的外国人,以及那些与他们有着同样肤色的传教士西医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有着太多的新奇和不解“西医之法众人不信”,直到十几年后,它才开始为昆明的普通大众所接受 一百多年前的1901年8月,在如今昆明市妇幼保健院的位置,路过这里的人不免有些愕然,原临元镇公馆的牌匾,不知何时换成了法国领事馆开办的“大法”,一所由法国人开办的,将西医首次带进了昆明 辛亥之后,西方列强和传教士带来的西医获得政府的认可并走向民间云南省警察厅1914年创办的警察不仅设有西医,还开办了产婆学校培训新式接生方法,大大降低了分娩时的母婴死亡率而法国人昆明市儿童医院邮编在昆明市巡津街创办的甘美,后来成为云南现代医学的发源地之一在辛亥革命改变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形态后,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大幕也从此打开从那个时代开始,云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医疗 就在助产学校开始授课的两年前,云南省主席龙云第一任夫人李培莲产后流血,失治身亡为此龙云常常捐助医疗卫生事业,对此有一定的贡献助产学校成立之初,任名誉校长的顾映秋女士(龙云夫人)给该校捐助了旧滇币一万元,并捐赠大量书籍,一时传为佳话 应该说,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时期,云南西医能有如此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上述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却是省内各类私立、教会和公立“偶然”出现的必然结果以“甘美”和“宏济”为例,一个见证了辛亥之后“西医入滇昆明市副市长谢新松”的过程,一个书写了昆明近代公办医疗卫生的发展史,两条平行线的短暂交汇之后,是云南医疗事业永无止境地向前推进 朱德让向社会开放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抗日战争爆发时,昆明成为了中国的后方城市,逃难、迁移而来的医疗机构,如中央防疫处,上海医学院,广东中山医学院以及大批著名医学家让昆明一时间人才济济据云南省卫生处统计,1945年昆明市西医人才达227人;魏述征、应元岳、徐彪南、孙建毅、沈诗英等国内知名,都在昆明工作过 1931年,昆明市政府曾将市内接生婆集中到市立内,开办临时助产讲习所另一方面,省会厅在市立内筹办云南省会助产学校,于1934年考录新生,招收初中以上学历的女学生入学,6月份,54名新生开学上课 在云南近代史上,没有人会忽略1910年昆明第一人民医院这个关键的年份在辛亥革命前一年的春天,滇越铁路通车了法国领事馆开办的大法被确定为铁路,承担铁路职工和旅客的诊疗需求但是,很快法国人就发现,原有的大法因为院址狭小、设备简陋而无法满足需求 应该说,如果没有较为先进的医疗条件和人才储备,昆明也无法在抗战期间迎接各方人才,让他们能够在战火燎原的年代里继续探索现代医学之路云南在民国初年出现的各类,以及随之而生、日益壮大的医疗教育机构,无疑为二十世纪20年代后云南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和甘美几乎同时诞生的另外一家,最后和它合二为一,发展成为今天的昆明市第一人民民国初年,云南省警察厅警员增多,却没有专属的医疗机构1914年,昆明南城脚破败的关帝庙经稍加修葺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设立为警察,内设中医、西医,收费颇低包括院长倪维明在内,医护人员仅数十余人,他们待遇低,薪金微薄技术力量也较为薄弱,中医只开处方,拿不到药;西医设备差,没有x光机,外科只能做一般小手术 警察开产婆学校 当时云南军政府对医疗卫生的重视,对西医在滇的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1914年,省会警察厅通令对产婆进行调查和注册,并由“警察”开办产婆学校,集训营业产婆,所提倡的新接生法源于西医,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妇女临产分娩“过鬼门关”的风险,社会对妇婴健康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 今天,甘美的那幢法式建筑依然保存完好走上咯吱作响的木楼梯,看着哥特式风格的玻璃窗,昏暗的楼道里,曾经那种忙碌而紧张的气氛如昆明市电子地图今已了无痕迹,剩下的是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都不忍打破的静谧2008年,昆明市政府把这栋法式建筑定位为昆明市医学博物馆,这里的一砖一木,仿佛依旧在述说着每一位病人的哀与乐 实际上,根据史料记载,在此之前能够冠以“”称谓的医疗机构,几乎都是由外国人创办的1887年,英国传教士帕格里在昭通县开办了一个西医诊所;15年后的1902年,这个西医诊所扩建为福滇,设病床10张,有1人,护士1人,勤杂工2人1903年,法国驻昆明领事馆在蒙自设立法国,开始只收治外国人、铁路职工以及在洋行和海关工作的中国人直到1916年,蒙自法国才开始收治一般中国平民而这一年,36岁的中医外伤科医生曲焕章带着他的伤科名药百宝丹从江川县来到昆明,被云南督军唐继尧委任为东陆滇医部主任,同时兼教昆明市盘龙区地图导团一等军医此时,距离曲焕章创制传奇伤科名药云南白药(百宝丹)已经有十余年的时间此后的岁月,云南白药远销海内外,并随着滇军走上抗日战场,续写新的传奇 (部分参考资料由昆明市第一人民提供) 转眼又过了六年,1909年,云贵总督锡良在昆明创办了服务于清朝新军官兵的陆军,云南终于有了中国人自己开办的 而将原址交给昆明市第一人民的“甘美”,在1941年初夏成为了“云大”,并于1956年再次更名为“昆明医学院附属”,并迁至西昌路现址“甘美”作为云南现代医学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现代医学生出国留学的“摇篮” 1922年,昆明市政公所经调查后决定,助产婆需经审查合格、并持有证书才能营业同时,市政公所还公布了相应的取缔规则当年,昆明的持证产婆共有35名而云南的助产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学校,成立于1928年,昆明市长马铃奉令,让局卫生科长徐映暹草拟开办云南助产学校的简章及预算,旧滇币六七百元的预算经核准后,由政府按月拨款后助产学校被停,两年后的秋天,督促民政厅,在可能范围内设法筹设助产学校,当时全省向各级政府登记的接生婆有371人,而专业的助产士仅5人 辛亥前十年西医首次入昆 本报记者 黄少乐 当年的“甘美”对内自称“法国领事”,由法国外交部和殖民部共同经营管理,5任院长均为法国籍据说,民初凡是要出国留学的昆明医学生,出国前必须在“甘美”实习,师从那些外国,初步掌握一些西医学理后方能前往国外继续深造“甘美”也是当时云南大学医学院的实习,除许多通法文的毕业生得以留在该院工作外,有些医护人员也被选送法昆明市第一中学官网国留学 据资料考证,“宏济”是昆明最早的公立民国11年(1922年),昆明市政公所成立,“宏济”划归市政公所管辖,改称“市立”或许朱德也不曾想到,是不懂医术的他翻开了这全新的一页从这一页起,大众医疗卫生被纳入省会行政部门的工作范畴中,新政权从财政拨款、人才培养、技术引进多方面着力发展公共医疗 如今的昆明市第一人民,在1953年改用现名之前,是两家半个世纪向前推进的平行线而两条平行线——“甘美”和“宏济”,在1950年有了交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年,由“宏济”演变而来的“昆明市人民”,从靖国新村迁至原“甘美”院址,3年后更名为“昆明市第一人民” 辛亥后云南医疗之路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 前来警察就诊的,均是警察、清道夫等收入极少的内部职昆明市第一人民工直到1921年,朱德任云南省警察厅厅长,他提议警察对社会开放,让老百姓看得起病——警察因此改名“宏济”,朱德也被大家推举担任“宏济”的名誉院长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开放警察一举不难看出老一辈革命家一心为民的伟大情怀 分享到: 留学国外的医学生,是云南现代医学的首批骨干技术力量,对省内现代医学体系的建立作出了不少贡献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1912年,法国人在巡津街购买了一幢法式建筑,成立了甘美甘美早期服务对象多为外国人以及云南党政军及社会上层人物,就连到昆明避暑游历的越南官僚、资本家也借住在甘美;其诊疗费用昂贵,超出普通老百姓的承受范围,被称为“贵族” 当梳着长辫的中国青年人在“大法附属学校”里学习人体解剖学时,对昆明市人民医院尸体解剖和人体标本的惊诧和畏惧,如同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社会公众的心头拿着手术刀的西医,一度成为大众心中邪恶的象征;愚昧和无知,让西医在云南发展的初始阶段步履维艰 从能查阅到的资料看,法国开办时,和护士仅有7人左右,医疗条件极为简陋出于人手不足的考虑,1903年,法国人又开设了“大法附属学校”,首次在昆明招收中国人学西医,首批学生有46名,学费全免,但每天授课也只有3小时,其余时间学员在打杂当助手,也算是学习了 民国时期的昆明警察,真是“太平洋的警察”,管得很宽:公厕的打扫、街道的清洁、传染病的监测,都是警察的事情市政公所成立后,和卫生仍归警察管,为此专门在局设了第四科,、麻风院、屠兽场、寄柩所、卫生实验所都昆明市第一中学邮编成了局的下属部门,这就是为什么省会助产学校是在厅的筹办下成立的 怎么样治疗白癜风好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nmingzx.com/kmly/41.html
- 上一篇文章: 云南省失业金平均上调15% 失业人员每月最高可拿1138元
- 下一篇文章: 取消药品加成 取消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