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滇池治理逐步显现成效。日前,环保部发布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年度考核结果,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年度实施情况顺利通过国家考核。

从昆明市滇池管理局获悉,目前滇池水质企稳向好,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尤其是“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实现了“从点源转变为系统综合治理、从小流域治理转变为全流域治理、从末端截污治理转变为源头截污治理”三个转变。

 

1截污治污污水日处理规模达万方

“十二五”期间,昆明相继建成第九、十、十一、十二4座地埋式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增日处理规模36万立方米,使城市污水处理厂达到12座,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A标准。同时,建成97公里环湖截污主干管渠及10座配套雨污混合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由“十五”末的55.5万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万立方米。

此外,目前昆明市政排水管网累计达到公里,旱季主城建成区的污水收集率达到92%,流域污水收集率达到75%;建成17座雨污调蓄池,可收集储存老城区21.24万立方米雨污混合水,减少了合流区域雨污混合水溢流排放。据统计,年滇池流域点源污染负荷削减量为化学需氧量吨、总氮吨、总磷吨、氨氮吨,点源污染负荷削减量约占78%,入湖量只占22%左右。

2健康循环实现“还水予湖”重要转变

从多公里外的德泽水库奔腾而来的牛栏江水,近2年来成为了滇池水体置换最大的动力和来源,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自通水后,每年可补水5.66亿立方米。这是滇池自然水循环体系中的最大亮点,实现了“与湖争水”向“还水予湖”的历史性转变,水体置换周期大大缩短。通过湖滨“四退三还”和流域生态建设,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湖进人退”,流域水源涵养能力逐步提升。流域产流-汇流-蓄水-补水的自然循环系统得到优化。

  

不仅如此,滇池流域的“社会水循环”体系同样可圈可点——西园隧道附近,一年多前建成污水处理厂尾水外排及资源化利用工程,每天77.5万立方米尾水外排,既不会给滇池造成负担,还能排至安宁作为工业用水水源。

  

昆明市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建成座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设施,还有7座集中式再生水处理站,通过大力推行节水及再生水利用工程,构建了覆盖全流域的截污—治污系统,大幅提升了流域节水-排水-治污系统效能,尽最大努力“隔断”污染物入湖通道。

3草海整治富营养程度从重度转为中度

今年5月起,昆明市实施牛栏江—草海补水工程,助力草海水质改善。由于今年汛期结束,日前,昆明市西园隧道工程管理处利用牛栏江—草海补水工程对滇池草海已经完成两个完整的水体置换调度,目前正在开展第3轮。按前两个调度周期情况计算,约每15天可完成一次置换过程,预计今年可实施5次水体置换,理论上4个完整的调度周期即可将草海水全部置换一遍,年内或能完成大换水。

  

根据市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截至10月18日,滇池草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已由9月底的70.6下降至65.7,虽然水质类别依然为劣Ⅴ类,但营养状态已由重度富营养转为中度富营养。超标污染物由2项减少为0项,草海水质已达到规划水质考核目标。在各项监测指标中,草海主要污染物总氮浓度超地表水Ⅴ类水标准,但达到规划水质考核目标,总磷浓度达到Ⅴ类水标准,化学需氧量、氨氮达到Ⅳ类水标准,其他指标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标准。

4生态修复湖滨湿地鸟类2年增加42种

 

近年来,昆明在滇池流域实施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29万亩,年滇池流域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53.55%;在湖滨一级保护区33.3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实施“四退三还”,完成退塘退田公顷、退房.3万平方米、退人2.5万人、拆除防浪堤43.14公里,恢复滇池水域面积11.51平方公里,建成湖滨生态湿地公顷。历史上首次出现“湖进人退”,相继建成王官、斗南、东大河等湿地,湖滨带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随着滇池湿地的增加,一些在滇池已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金线鲃等土著鱼类、鸟类和两栖动物又重新出现。为摸清滇池湖滨水生态变化情况,年,市滇管局滇池生态研究所组织开展滇池湖滨带生态调查工作。调查内容包括鸟类、鱼类、水生植物等。

  

在年前,鸟类学相关专家曾对分布在滇池周边的鸟类做过系统调查,当年滇池湖滨共记录鸟类96种。近年来,随着湖滨湿地的恢复,为鸟类创造了较好的栖息、觅食环境,鸟类物种数量特别是水禽有较为明显的增加。年共记录鸟类种,短短2年时间就增加了42种。

  

年—年间滇池周边记录到钳嘴鹳、彩鹮、铁嘴沙鸻、蒙古沙鸻、翻石鹬、斑尾塍鹬、黑腹滨鹬等12种云南新记录水禽。(昆明日报)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信息
北京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nmingzx.com/kmwh/71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