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村寨ldquo变形记rdquo
北京中科医院假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 “走出山林,住进新房,告别穷窝,逐梦小康。”这是嵩明县杨桥街道西山社区大湾村苗族群众的幸福路径,也是当地党员干部群众的攻坚图谱,更是“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鲜活注脚。3年多的时间,大湾人亲历了生产生活的进步,参与了苗家村寨的建设,见证了苗族文化的新生,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搬出穷窝苗寨迎来新生活 西山社区的磨石箐、桃花庵村小组地处山区,是居住分散的苗族村落,而且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年,嵩明县拟定迁村并点、集中搬迁的方案,每家搬迁户可分配到多平方米、一楼为铺面的住宅。社区党员干部心想,搬迁后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大家应该会积极响应,可搬迁工作启动后,却没有一户愿意搬迁入住。西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杨韬对当年搬迁工作的艰难记忆犹新: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分组对3个村挨家挨户开展3轮摸底遍访,在基本了解村民搬迁意愿和不愿意搬迁的原因后,社区党员干部以动员老党员为切口再次入户做动员,把优惠政策、村庄规划、发展前景一遍遍给村民讲深讲透。 几个月后,大湾村老党员龙汉才主动说:“我是党员,我愿意带头搬下去。”年5月中旬,龙汉才一家人搬进新家。“一方面大家看着龙汉才搬下去住得挺好,一方面龙汉才也在积极动员村民,大家的观念开始慢慢转变。”杨韬说。年底,大湾村搬迁工作顺利结束。年国庆节期间,杨桥街道苗族文化旅游节在大湾村举行,村民们摆起仪式感满满的长桌宴庆祝搬迁、感恩一切。 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一切都有美好未来。随着西山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大湾村的“五化”提升工程干得如火如荼。大湾村建立“日保洁”制度,聘用保洁员,还把绿地也分片交由党员负责管护。“花最少的钱,做最有意义的事”,巧手的村民们把当地盛产的竹子编成篱笆,社区干部跑遍集市、苗圃买价格最优惠的苗木,苗族特色的装饰扮靓了大湾。现在的大湾村,卫生净了、花草绿了、路灯亮了、村庄美了。 开阔眼界打开致富新路子 闭塞的交通条件挡住的不仅是苗族群众外出的道路,还有大家想要改变的决心。在年之前,3个苗族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只有20%。 说起搬下来最大的改变,村民张光明说:“搬下来,眼界宽了。谁想到我家的羊汤锅也能卖出好价钱。”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杨桥街道积极谋划,整合各级资金、项目,对大湾苗族村进行基础设施提升改造,还建设了大湾苗族文化陈列馆,引进了农家乐。年开始连续3年在大湾苗族村举办苗族文化旅游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活动,把斗牛、民族时装秀、千人徒步比赛、苗族踩花山、长街宴等打造成大湾苗族村的品牌活动,从而提升“韵动西山·醉美苗乡”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我在自家一楼的铺面卖羊汤锅,每年旅游节期间的收入都能有上万元。”张光明说起这两年的收入很满足。为了让更多的村民融入新生活,开始新生活,西山社区在广场附近规划了摊位,每年旅游节或者其他节庆,只要村里有大型活动,村民都可以租用固定摊位,卖小吃或者手工艺品。“旅游节期间每天都有5万多人来到大湾村,卖土特产或者小零食,对村民来说都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大湾小组党支部书记苏庆科说。 看准商机的龙玉欢已经在村里开起了小超市。“我一边带孩子一边看店,收入也够一家人日常开销。”龙玉欢还有另一份工作——到附近鲜花基地打工。“每月元左右的收入,骑车5分钟就能到。”和龙玉欢一样在附近鲜花基地、蔬菜大棚打工的村民还有很多。搬下来3年多,村里人的观念改变了,不再只靠土地生活,他们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发展肉牛养殖,街道、社区农民夜校也积极组织不同类型的技能培训,让更多村民掌握一技之长,让他们外出务工时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传承民俗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国庆节前,休假回家的龙文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好久没用的几把芦笙拿出来,擦擦干净,吹上一曲。“我外出打工都会带着几把芦笙和曲谱,闲下来就吹一曲。”龙文华一直是村里的“文艺积极分子”,也是嵩明县芦笙技艺传承人。“平时我在外打工,孩子们上学,基本没时间教他们,但是只要放假回家,我一定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学习吹芦笙。”龙文华说,“这是我们苗族的传统乐器,要传承,要发扬。” 就这样,龙文华组织了村里的七八个孩子学习芦笙,他负责提供芦笙、免费教学,只要有机会就带着孩子们在村里或是去其他地方演出。芦笙舞和苗族文字也在他的教学范围内,只要是孩子们愿意学,他都耐心教。在年首届杨桥街道苗族文化旅游节上,龙文华还做了村口迎宾仪式上用的牛角杯,心细的他还刻上了祝福语和日期,希望以后的孩子们都能记得大湾村一天天的改变。 不久前,张文福的苗族文化工作室刚刚成立。虽然刚成立,但张文福已经在自家小楼的一层布置了工作室的展示间。蓝白交融,染出千变万化;飞针走线,扎出千年时光。作为一项非遗技艺,张文福不仅想用自己的方式把苗族扎染传承好,还想让传统技艺成为大家的致富门路。“我们注册了公司,后期会开发苗族扎染的相关产品,让这些苗族文化产品成为大湾村的旅游名片。”张文福说。 民族文化不仅是支撑旅游文化的“魂”,更可以助推乡村旅游。杨桥街道不断强化组织振兴加快实现大湾村乡村振兴大发展。近年来,街道不断拓宽“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下功夫的同时,通过以“内培外引”培育村民手工制作技术、邀请企业走访考察、争取引进资金项目等有效措施,打好“民族特色经济牌”,为大湾村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END感谢阅读来源丨昆明日报 记者丨杨阳 统筹丨张星宇杨阳 编辑|刘会芳 一审|张进松达娃·梅朵 二审|熊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nmingzx.com/kmjj/83829.html
- 上一篇文章: 话说昆明昆明我的儿时回忆录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