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天天讲,有“礼”走四方。

天天有礼,由昆明市接待办公室与fm.8联合制作。

知荣辱,懂礼仪,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

播出时间:每天7:33、11:26、17:30、21:33

老昆明风俗礼仪漫谈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傈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汇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

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纯朴。昆明又是一座移民城市,明朝初期,大量汉族人口的进入,不仅改变了昆明的人口结构,也使昆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使得昆明的礼仪风俗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从老昆明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等方面,都能够感受得到。

雅达纯净的昆明方言

昆明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是在明朝初期,以江淮方言为基础,同时吸收了华北方言、以及其他一些江南省份方言特点的汉语方言。由于深受汉文化影响,昆明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古词语,具有雅、达、纯净的特点。

“雅”是指古朴典雅,用词文雅,老昆明人重礼貌,与人交谈常用敬称,日常谈话中有大量的文雅词语。“达”指词语含义清楚,使用恰当,能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纯净”,是指词语中很少有怪异、令人不悦的内容,也不带难以入耳的口头禅。至于常用的一些介词、语气词、助词,如“挨”、“改”等,虽然显得有点“土俗”,却没有污秽肮脏、不堪入耳的成分。

见面问候礼仪

昆明人见面打招呼的第一句往往是:某某某,给请的了?也就是北方人常说的:某某某,吃了吗?被问候者一般会回应说:吃的了,你街给请的了?中国人讲究饮食,并且将吃饭作为礼尚问候用语,在世界上十分少见,作为受到汉文化影响的城市,昆明人的问候语也不例外,而且昆明话的问候语很有特色,比如把吃饭的“吃”字说成“请”字,更显文雅和恭敬。

除了问候吃饭外,昆明人见面后还喜欢问对方:克哪点儿?忙些哪样?最近给好?也就是普通话说的:去哪儿?忙什么?最近好吗?通过寒暄,以示亲切和对

待客礼仪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和多民族边疆省会城市,昆明的待客风俗既保留有中原汉文化的特点,同时又受到少数民族待客风俗的影响。

客人到家做客,全家老小都要热情起身相迎,如果客人带有礼物,主人要双手接过,表示感谢。把客人引到家中的上座后,男主人递上香烟或水烟筒,女主人给客人泡茶,并端上糖果、花生、瓜子等食品。按照民间习俗,茶水一般不能斟满,只斟7分,因为老昆明讲究“茶水倒得七分满,留得三分人情在”。

到了吃饭时间,主人会盛情留客人共同用餐。如果客人会喝酒,一般由男主人陪同客人饮酒,女主人为客人夹菜。主人给客人添饭的时候一般添到八分,酒也不能倒得太满,如果饭添得太少或太多,酒倒得太满乃至从酒杯溢出,都是很失礼的行为。客人走时,全家老小送到门外,挥手告别,并说“欢迎再来”。

春节年俗

老昆明非常重视过春节,过春节,礼数一定要尽到,必备的十大类二十几样东西要尽可能筹备,包括香烛、供果、鸡鸭鱼肉、年糕、饵块、皂角、铺地的松毛、桃符春联等。除夕夜,全家吃年饭,饭后贴对联,寄托美好祝愿;贴门神、桃符用以祛邪。三更后,供上茶、酒、糖,把香烛和纸做的元宝、黄钱烧化,叫做“接灶神”,预示新的一年丰衣足食,之后焚香、放皂角在墙角“除秽气”,把醋烧热,冒出热气,用来熏蒸全家各处,然后泼到门外远处,叫做“送岁”。

除夕夜老人和孩子还要守岁。大年初一要“接财神”,干果、水果、花、香烛等要按程序放置或点燃,鸣放鞭炮,烧化元宝和黄钱。家族、亲戚间相互贺岁,吃年食,为小孩发压岁钱。此外大年初一不能动刀,因此初一要吃的东西必须头天夜里切好。

清明节礼仪

清明节祭祀,在昆明称为上坟,显然是从中原引进来的,但昆明的清明上坟,带有地方特色。昆明人普遍认为,先人坟上长草或者长树,对后人很不吉利。因此要趁着清明这个草木萌芽的时候,用镰刀割去祖坟上的草树苗,能长期保持它们不生长。和中原清明节在坟上插柳的风俗不同,昆明人插在坟上的是红红绿绿的坟标纸,路过的人看到坟标纸,就知道这尊坟的家人来祭祀过了。

和中原地区的“寒食”习俗相反,老昆明人上坟,会挑着炊锅去。云南炊锅就是北方涮羊肉的铜锅。祭祀完毕,点燃里面的木炭,把菜肉倒进去,男女老少坐在先人坟前野餐。老昆明认为,祖先们在天之灵看到一家人大团圆的热闹场面,会很高兴。因此,昆明人的清明节,也是一场初春时的踏青、郊游、外加野餐的盛会。

端午节礼俗

端午节来自中原地区,昆明人一般称作端阳节。传入昆明后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很多极具地方特色的风俗和礼仪。

包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过去老昆明,每家都会自己包。大部分人家包的都是最为传统的清水粽,没有任何内馅,也有的会加红枣、绿豆馅。端午期间,会在滇池和盘龙江举行龙舟比赛,现场一只只龙舟你追我赶,岸边锣鼓喧天,呐喊阵阵,吸引众多市民前去观看。

逛花街也是昆明一大特色,每到端午,近日楼前、金碧公园、宜良都要举办花市,成千上万盆花在这里展览交易。吃完午饭后,很多人就去逛花街,根据不同的寓意挑选心仪的花卉,比如,仙客来象征吉祥如意、贵宾临门,百合花寓意百年好合等,而且当天回家就要种下,因为老昆明认为端午节栽的花没有不活的。

中秋节礼俗

昆明的中秋习俗来自中原地区,但在上千年演化过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每逢中秋夜,昆明每家每户都会举行“拜月”仪式,又称为敬月。搬出案桌,供上香炉,点燃香烛,再摆上两个纸糊的金元宝,金元宝上放着印有嫦娥、月兔、桂花树等图案的“月宫图”。拜月时,桌上还要摆放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此外,中秋节昆明人还有点橘灯、猜灯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中秋美食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月饼,红饼、白饼以及被称为“四两砣”的云腿月饼是市民的最爱。除了吃月饼之外,还有其他必不可少的应节小食,如煮毛豆、煮板栗、煮包谷、煮花生等。在旧时候,中秋节这天,昆明有着杀羊和吃羊血米线的习俗,这也是中秋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

金殿庙会礼俗

正月初九到金殿赶庙会祈福,是昆明人的一大传统习俗,每年的金殿庙会也成为昆明人过年期间最热闹的郊游活动。这一传统起于明代,已延续了多年。传说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这一天,不只是在金殿所在地的鹦鹉山上举行庙会,庙会的摊子还延伸出好几里地,旧时昆明人赶金殿庙会,都是自带饮食在山上野餐,呼朋唤友,一片热闹。

在这个时间里,老昆明人通过赶庙会,祈福安康,踏青赏花,跳花灯、唱山歌、唱小调、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观看杂耍表演,品尝昆明各种名特风味食品,挑买喜爱的小手工艺品,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记忆。目前,金殿庙会这一古老的昆明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已入选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nmingzx.com/kmyw/79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