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长的昆明人,家乡宝,关心家乡的发展,但个人能力和经历有限,唯有把框架构思粗拙的写出来,不复制粘贴教材的理论,用都懂的话表述,供大家作为闲时谈资,以期部分想法能够得到实现。有更好或者不同意见的,望留言赐教,后续将结合各方意见对其中主要观点进行细化。

一、区位、资源及历史政策简析

昆明地处内陆西南边陲,最近年没能沾到世界经济发展最大的海运红利,虽然是资源大省的省会,但人才匮乏、运输成本高、环保要求不断加强和制造业不景气导致资源优势成为鸡肋,仅有的优势烟草产业也基本和地方无关,旅游近几年被各种乱象影响加上被有心人抹黑处于垂死状态,最近几年GDP半数依赖房地产,这不,这几天又进步了,成为地产依赖度前三甲的城市。年昆明GDP亿出头,一二三产业结构还不错,人均产值1万美元差一倍就到发达国家标准。政府一年收入亿元,支出亿元,支出比上年放缓。

政策上,对宏观经济影响缺乏系统研究,99世博会后,昆明基本没赶上地方政府融资、互联网经济、土地融资三次跨越发展机会,基建严重落后与云南唯一大型城市地位不符,追在上海、浙江、江苏、四川后面发展外贸、小商品、大商贸、大会展等夕阳产业;对人口及消费的认识不到位至今未出台人才乃至于人口的争抢政策,无序发展各种“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文创经济”。估计是昆明太偏远了,天性喜欢“中心”。近年来,各种“中心”搞得比客运站还多,北市区、呈贡、巫家坝、西北新城一个个新城市中心,正义路、万达、巫家坝三个金融中心,国贸、滇池两个会展中心,一堆总部基地。还没完呢,这不,巫家坝亩公园,我们又有了翠湖外的第二个城市大公园,不,还有,加上呈贡的,应该超过三个了。公园多了自然没坏处,可一堆城市中心、金融中心、会展中心、总部基地的,昆明的经济和人口支撑得了吗?

作为云南唯一大城市,占据地理优势及相对发展优势的昆明,理论上辐射范围应该是全省,加上贵州广西两省西部、四川南部,老挝、越南、缅甸和泰国北部,辐射人口数在万以上。现在互联网经济发达的时代,商贸和中心辐射意义不大,但是我们还在动不动就谈“中心”。目前,衣食住行,衣食及相关可以全部互联网化,住要靠人口支撑,行相对贵州发展严重滞后,谈到行的问题只有一个昆明机场勉强作为话题。衣食住行不多说了,说说另外几项无法在互联网解决的需求:

一是医疗。医院是集中好,因为设备很贵,好医生也少,集中方便,但是,医院,主要是占地太小了。大医院扎堆在一环内,这几年政府实力强了,百姓也富裕了,医院这一基本垄断的资源也不断在发展壮大,医院,省一、二、三院,都只想守着市中心风水宝地,在那几亩地上不停的拆了建建了拆,楼是越来越高,病房是越来越豪华,可是,受制于用地面积,院内医疗设备资源使用流程不能达到科学高效,环境、总床位、车位、内部交通流控制、医疗流程规划这五项,除非把楼盖到天上或者地下,否则永远跟不上群众的需求,医院门口排队的车辆和院内堪比大假期间热门“5A景区”的人流都是患者和交警的噩梦。另外,支撑昆明医疗床位数量的,还有一大堆各种“利亚”“约翰”“协和”等莆田系,以及众多医院、医院等等,可这些,只能说聊胜于无,对周边辐射无益。近几年城市不断发展扩大,政府规划了很多的医疗用地,但是,世纪城周边几十万人,医院世纪城分院空地都可以用来培育红木了,旁边那个占地近百亩的“医院”,围墙打了十年不见动静,听说有人在里面牧羊,快成规模以上了。

二是教育。作为市级,我们只谈义务教育。昆明不缺学校,只缺好学校,正规师大和云大附属系列,数量在个位。之外的昆一中、长城、中华等几个好学校,数量也是个位。昆明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估计有几十万,这些学校够吗?好学校需要好老师,教育需要大量的人才,大量的人才需要经济支撑,这个只能慢慢来,急不得,急也没用。当然,和医院一样,加上各种普通公办、民办学校,我们的数量是绰绰有余的,只是存在一个均衡化的问题,有的地方人多学校少,有的相反,导致外来人口多的地方普通公办学校非常紧俏。目前来看,教育的财政投入公平化问题必须要解决,公办学校需财政投资,哪里的公办学校多、外来学生多,哪里的财政压力就会加大,这对各级地方财政不公平,需要从上到下的统筹平衡,也可以避免人少的地方投入过渡,浪费财政资金。

三是养老。昆明有成规模的正规养老院吗,医院吗?在哪里?有几个?昆明老人有多少?需要多少养老床位和活动面积?缺口有多少?谁能回答这几个问题?我是回答不了,就举个简单的例子,前段时间邻居家老人觉得在家孤独,想去养老院,家人想了很多办法,到处找,离家5公里范围内没有,稍远点有私营条件很差的,也有私营高端的,都没敢去。再远点有正规养老院,床位满了,进不去。

二、分析、预判及中期发展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对策就是“抢人、练内功、避免浪费、创造好条件,迎接利好政策”。昆明应该抓住房产税出台前土地财政的最后机会,想方设法增加居民收入和购买力,多卖地、多建房,以数量来抑制房价在五年内低于通胀率的微小涨幅,大力发展医疗教育事业,加强社会治安管控,加大市政公共设施的维护投入,理清政府自己的资产并用于产生收益,立即出台“抢人”“抢人才”的政策,以人口数量增加来保障多建的房子有人买、有人住,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打造万亩以上的,面向周边省市和东南亚邻国的大型医疗养老健康城,确保人能来,来了能留下,留下能消费。这样,房产税出台后,我们人多,房多,房产税将成为今后可持续发展最稳定也是比例最大的税源,我们未来可期。

(一)抢人——引入人口,降低生活成本。

1.人多好,人多力量大。经济多年靠地产支撑,资源优势丧失,现有状况再难发展出优势产业。但可见的政策红利即将到来,预判房产税将于五年内出台,届时人多才是地方政府最大的优势,那么多的中心需要人口来支撑,人多自然房多,房多自然税多,税多有钱发展教育、卫生、社保,教育、卫生、社保反哺促进人口发展,人口发展又促进地产发展,这是良性趋势。

2.抓治安,优生存环境。广州还有很多城中村呢,城中村也成了广大低收入人群的安居之所。应该继续推行扫黑除恶期间治安管控做法,投入资金改善城中村环境条件,在治安、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管控的前提下,扶持、鼓励城中村租房、租地的经济发展模式,降低普通人群生活成本,给社会底层群众一个休养生息之所。

(二)练内功——优化管理,科学经营城市。

1.轻基建,重维护管理。放慢主城以外地铁建设进程,暂缓25米以上主干道建设,降低政府债务。彻底取消新建道路绿化隔离带,加大市政设施维护管养投入,新建污水处理厂。这样可以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的放在教育卫生和土地开发上,抢抓地产最后的红利期。优化主城交通管理,取缔港湾式公交站台,让交警回到路上干指挥交通的主业而不是专业开罚单。

2.重引导,抓政策机遇。尽快争取并研究制定集体土地入市的具体政策,加快实施,尽快完成集体经济股份化、公司化规范管理。引导有条件的地方抓住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的政策机遇,分片分区逐步推进城中村优化改造,增加群众收入,稳定楼市。引导具备人才和资源条件的村庄先行先试,推动村庄内交通及环境条件优的地块先行开发,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后再逐步推向全村。在开发中优先考虑群众长远生计问题,扶持村庄发展壮大集体资产。

(三)避免浪费——集约节约,优化资产配置。

1.并国企,避免重复浪费。

刚刚说了,昆明什么东西都喜欢多,国企也是,最近几年搞了一大堆,不知道养着多少人。前几年为了融资多搞点国企没啥问题,问题是现在平台公司融资没那么容易了,这些国企还要来干嘛,政府要过紧日子,企业也是可以破产的。应该好好查查,没有主营业务的国企是怎么养一堆职工的,这些钱的来路应该好好理理,该还给国资委的赶快还了,国资委可以管好的,不要那么多人。

2.清资产,节约每一分钱。

政府的资产,应该好好清理下,这些都是钱啊。现在市场经济社会,一堵墙、一棵路灯杆都可以贴广告赚钱,一个公厕一楼十平米的铺面可以养活一个管护工人……,政府有多少这样的墙、路灯杆,有多少利用不合理的大楼、小楼,有多少政府部门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有多少地,多少房子?管好这些,估计比烟草给昆明地方创造的收益还高。

(四)创造好条件——优化布局,打造宜居城市。

1.补底商,建设特色商区。

临街商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好好想想什么是街道、什么是商业氛围。不懂的话,近的看的成都、重庆,中等远的广州、香港、上海,远的巴黎、伦敦、纽约,除了核心区域外,大部分地方都是广告牌铺天盖地,电线杆一片混乱,但是,人家的商业氛围,那是抹黑不了的。多年的大开发、大建设、大拆迁,把老昆明基本拆没了。回想以前的金碧路、顺城街,两层小楼小商铺,出门就可以吃喝玩乐一条龙,不用跨过几米宽的绿化带和一人高的隔离栏,那才叫街道。商业最主要的就是方便群众,都搞城市综合体,大家出门吃个早餐都要开车,这个商业不是普通群众需要的。昆明的大街够宽,两边的建筑干干净净,大多数道路两侧甚至中间都有绿化隔离带,有的恨不得把路全都种上树,可是,这样真的好吗?商业呢,特别是低端的特色底商,哪里去了?

建议好好理理,哪些绿化带已经严重影响群众通行,影响两侧商业氛围,该拆的就拆了,也不用再动不动就是几十米大道,商业需要的是人气,最主要是可以方便行人的通道,行人方便了才有人来,人来才有人气。另外,小区和单位的围墙,通透栏杆真的好吗?建议有条件的地方把通透围墙拆了,建盖一到两层的特色小商铺,低租金招商,夜间开放部分人流量大的区域给小摊小贩,给低收入人群和外来人员一个谋生环境,不断培育昆明的“烟火气”。

2.补短板,以数量推动质量。

到这里,不得不继续吐槽医院。医院都挤在市中心,进去一趟,不要说堵车,不堵人就谢天谢地了,经常看到的急救车堵在路上无可奈何。医疗资源需要集中,医院的条件不允许,主要是土地问题无法解决。相比各种中心和新城,昆明更需要一个超大型医养中心,不管医生质量如何,能成为医生,总是可以治病救人的,设备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买到。在主城和呈贡新城之间,选址建设一个占地1万亩以上的医养一体医院城,60%以上的土地用于绿化,区内地上地下统一规划,交通主要考虑连接南绕城和东绕城高速以及三环,附近必须有地铁站,地下建设院间医用专门通道及社会停车场,靠近滇池一侧建设专用污水处理设施。范围内可以考虑配套商业和优质教育资源,医护人员公寓及养老公寓,位置好的地方可以建设少量高端地产项目,医院建设。实在不懂如何做的,建议去看看梅奥或者华西。

学校简单点,要相信几千年传统对教师的高标准要求,只要财政投入均衡了,可以把钱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教师收入高了,优秀教师就留住了,教育在基数庞大的相对全社会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引领下,必定会进入良性循环,十年后,不缺营养和光照的树苗就成才了。

(五)迎接利好政策——不能再错过中央政府给地方的最大红包

也许有人会说,你的想法过于简单。是的,很简单,但是未来的出路问题我也思考了很多,也同很多有识之士请教探讨,意见基本都一致:“要把城市作为资产来经营,城市就是最好的资产,而人就是确保城市资产变现实际资产的关键,实际资产反哺城市,这样才能良性循环”。在目前的中国,错过了之前的种种机会,昆明现在除了夏天不用空调,还有什么优势呢?我想不到。唯一能做的,就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医疗养老基地,国内一流的教育基地,全国最有亲和力最能容纳底层群众生存的城市,以此为基础不断引入人口,不断增加人均收入水平,以中长期收入持续增长房价稳定的房地产软着陆模式来降低买房压力,增强内需,用充足的人口基数和房产数量,迎接房产税这一中央政府给地方的最大政策红利。

漪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nmingzx.com/kmyw/80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