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傈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淳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傈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1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theFirebrandFestivaloftheYiethnicgroup)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2双河彝族秧老鼓舞

此种舞蹈表演形式兴起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表演者左手拿白毛巾1块上下舞动,右手持1根长约0.25米鼓棒上下敲击鼓面,鼓棒尾部系1块方形红绸帕。“龙头”即是秧老鼓的指挥,一般用0.6~0.7米长的椿木精雕成龙头状,在其头上扎上箐鸡尾羽,再系上1米左右红绸扎花而成。表演时以大、小锣,大、小镲为伴奏乐器。表演套路分为圆场、对穿花、场面楼梯踩、背对背、面对面、蛇蜕皮、拜财、拜四方等20多种套路。舞蹈分为紧鼓和慢鼓(快节奏和慢节奏)两种。技巧性的动作主要以颠跳、丁字步、蹬步、吸腿跳、吸腿转圈、左右踢脚等组成。所有这些舞姿的展现和运用,几乎都发自于腰胯微妙的协调和变化。

3嵩明花灯

作为云南花灯主要流传地之一,嵩明的传统花灯活动十分兴盛,据史料记载有超过个村寨曾有花灯活动。除元宵灯会期间的表演外,嵩明花灯还在各种民间庙会中汇聚表演,灯期长达一二个月。嵩明花灯的表演形式多样,民间习惯分为“团场”和“坐场”两个部分。“团场”是花灯演出的开场节目,由十余名成对的男女角色歌舞表演,气氛热烈火红。“坐场”是各类小戏、小歌舞和小演唱的统称,以小戏表演为主。嵩明花灯小戏剧目非常丰富,约计70出,部分只有说白而无唱腔的“讲口戏”在其他花灯流布区较少见

4石林大三弦舞

石林彝族撒尼三大弦舞是表现生产、生活及欢乐情绪的自娱自乐性集体舞蹈。节奏为5/4拍,男子身背大三弦跟随笛子的伴奏,自弹舞动,女子在大三弦的伴奏下徒手舞蹈或拍掌起舞。男女面对面,可列成排,可围成圈,少则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大三弦舞节奏明快,粗犷豪放,铿锵有力,现在也成为舞台表演节目。

大三弦舞在石林县圭山乡、维则乡、亩竹箐乡、北大村乡等彝族撒尼人村寨十分流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具有突出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影响较大。

5阿细跳月

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传说很早以前,彝族人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每当春耕时节,他们白天给土司头人干活,夜间才能借着月光赶种自己的“火地”。在火灰尚未熄灭的地里,人们光着脚板劳动,脚被烫疼了就抬起来跳两下,还“啧啧”地喊两声,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由于这种舞蹈是在月下跳的,后来又演变为青年男女娱乐和恋爱时跳的舞蹈,所以就叫“阿细跳月”。

当皎洁的明月挂在天空,小伙子用竹笛吹起撩人心动的旋律,大三弦弹起热情奔放的曲调,于是在场坝上,在松林里,姑娘们便踏着轻快的节奏走来,面对小伙子拍手起舞,令人心醉的阿细跳月便开始了。

除此外,昆明还有滇剧、花灯戏、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地方文艺。

想要了解更多,记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kunmingzx.com/kmyw/79497.html